佛香阁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,为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。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。清乾隆时(17361795)在此筑九层延寿塔,至第八层奉旨停修,改建佛香阁。咸丰十年(1860年)毁于英法联军,光绪时(1875一190...[详细]
乐寿堂在颐和园内,面临昆明湖。乐寿堂为一大型四合院,慈禧太后的寝宫。大殿红柱灰顶,垂脊卷棚歇山式,造型别致,富丽堂皇。乐寿堂是慈禧居住的地方,门厅称水木自亲。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帝手书,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。堂内西内...[详细]
昆明湖在颐和园内,面临万寿山前山。面积3300余亩。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,曾有七里泺、大泊湖等名称。后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,又称瓮山泊。元代定都北京后,为兴漕运,经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,开发上游水...[详细]
铜牛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堤,卧伏在雕花石座上。以神态生动、形似真牛著称。1755年,乾隆皇帝在扩展了昆明湖后,沿用大禹治水的故事铸造了这只铜牛,放在东堤上用来镇服水患,并在牛背上用篆文铸就了一篇“金牛铭“记述此事。[详细]
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。宫门为五扇,三明两暗。正中设三个门洞,中门叫御路门,为慈禧太后和皇帝、皇后进出专用的;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。门檐下是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“颐和园”匾额。在东宫门屋檐下,悬挂着一块写有《颐和园》三字的...[详细]
景点特色:浩瀚的昆明湖占据了颐和园四分之三的面积,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,在湖内建有三个中心岛屿,并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成西堤,粼粼的湖水,蜿蜒的堤式,错落的岛屿,构成颐和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。建筑特点: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、最大的皇家园林,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,又充满自然之趣。颐和园里有许多景点是效法了江南园林的一些...[详细]
14十七孔桥是连接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。清乾隆时(1736一1795)建。为园内最大的石桥。桥由17个孔券组成,长150米,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,状若长虹卧波。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、苏州宝带桥的特点。桥上石雕极其精美,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,大小共544个。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,十分生动。桥额北面书灵兽偃月,南面书修炼凌波。[详细]
四大部洲在颐和园万寿山后山。它位于后山中轴线上,为一组藏式建筑喇嘛庙。建于清乾隆年间(17361795),系仿西藏桑鸢寺形式而筑。由东胜身洲、南赡部洲、西牛贷洲、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,日台、月台及红、绿、黑、白4座梵塔共18座建筑组成。中心为象征须弥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。四大部洲的建筑平面分别为正方、三角、圆、半圆形,以对应地、火、水、风。该...[详细]
【静明园(玉泉山)】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。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海淀区颐和园昆明湖西。占地75公顷,其中水面13公顷。为"三山五园"之一。金代始建芙蓉殿(亦名玉泉行宫)。明正德年间(1506~1521)建上下华严寺。清康熙十九年(1680)建行宫,初名澄心园,三十一年(1692)更名静明园。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,形成"静明园十六景",时为静明园鼎盛时期。1...[详细]
画中游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部。是依山而筑的重要点景建筑群。在此建筑群中央为八角两层楼阁,东西配置两亭两楼,东楼名爱山,酉楼称借秋,用爬山廊沟通。阁后山坡有白石牌坊,坊后山顶有一座3间小殿,两侧有廊向下通爱山、借秋两楼。登阁凭眺,漫步游廊,有置身画中之感。[详细]
颐和园
点击星星给吃打分
点击星星给住打分
点击星星给行打分
点击星星给游打分
点击星星给购打分
点击星星给娱打分
21020人感兴趣
0分
15341人感兴趣
14465人感兴趣
6477人感兴趣
2173人感兴趣
71569人感兴趣
39842人感兴趣
8681人感兴趣
5056人感兴趣
2169人感兴趣
京ICP备12008860号-1 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:1313号 京公网安备:11010502001653 Copyright © 2005 - 2017 Lotour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乐途旅游网 版权所有